如何有效实施企业标准化建设
2022.09.06

     为改变企业标准化建设“被动”、“被动”、“落后”的局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企业标准化建设理念创新;。传统的标准化概念从“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两方面定位标准化管理,其管理目的是“产品认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企业标准化已不能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甚至制约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改进。因此,应树立“竞争管理”的标准化理念,通过获得“差异化优势”使顾客更加满意,包括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竞争意识、战略意识、合作意识和领导意识。

     (2)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社会进程。一方面,国家进行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产业(如环保产业)标准化的投入,确保标准化建设项目所需人力资源的投入;另一重要方面应由我们国家安全标准化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学生来自中国企业、科研院所、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专家,联合实施标准化的研发和攻关,共同作用研究和制定解决这些不同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制度标准;再者,标准化主管部门应采取各种激励政策措施,激发自己企业实现标准化建设的攻关热情,通过分析企业标准化建设,推动我国国家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设。

     (3)建立一个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战略联盟。一方面,企业组织领导应把标准化战略可以作为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的重要因素组成部分,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生产部门应集中教学设计、采购和施工活动过程中的专业信息技术和管理会计人员,把标准化建设社会作为公司研发创新工作的重要思想内容,把研发工作与企业的实际问题需要接轨;第三,加强与相关方(包括顾客、国内外市场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和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等)的合作,集中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企业标准化航母的建设,使有关各方在标准化建设中受益。

     (4)有效实施企业标准化建设创新。首先,应该在标准的确定和使用上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国家标准的思维方式,并且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来获取潜在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特征,在借鉴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其次,在内容标准上进行创新,充分体现产品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企业资源的独特优势。三是实行动态管理的标准体系,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协调性和配套性;

     (5)建立市场和技术驱动的标准化建设模式。 该模型包括:一是建立客户满意而不仅仅是产品合格的标准化体系;二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根据竞争对手的标准体系、国内外标准化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颁布,设计企业应有的标准体系;客户满意是检验企业标准化活动效果的标准。

     (6)健全标准化建设管理的用人机制。一是引进专门的标准化管理专业人才,同时教师培训提高企业文化相关工作人员;二是标准化管理技术人才的知识面要广、内容要新,要熟悉公司企业社会生产方式经营实际情况;三是借用“外脑”,聘任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为企业标准化活动出谋献策。标准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不仅要懂得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还要具备计量、质量、环境和职业教育健康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及产品认证和管理理论体系认证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资源丰富的国际经济市场网络营销知识;要熟知国际标准化法规和 WTO 规则。同时我们要有较好的外语学习基础和较强的协调控制能力。标准化管理部门人员应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及综合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企业员工应该定期对管理业务人员没有进行分析培训,使企业必须始终掌握本领域标准化发展动态。

     (7)建立标准化活动的科研激励机制。 科学研究不仅包括与技术发展相关的标准化问题。 它还包括企业的标准化战略、对某些具体问题(如打破技术壁垒)的研究和相关活动。 激励机制与科研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标准化科研成果的积累和推广。

     (8)建立规范化管理的监督机制。为突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应在企业高层建立“标准化决策指导委员会”,对企业标准化科研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标准化建设在企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企业的推广和实践。随着国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越来越国际化。企业要在全球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勇于改革创新,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努力提高标准水平。

 

返回